打破传统的“走廊+教室“的教学模式,营造多样化、复合化的内外部空间,如:
教学楼底层的公共教学区,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;综合楼底层的两层架空,为进入学校的师生提供了变化的空间体验;教学区与运动场的核心轴线上,设置了不同高度的平台,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、交流场所;体育馆与科技馆不仅为学生和老师服务,在节假日也可对外开放,使校园生活主动融入社会活动。
摒弃传统校园中生硬地布置各栋单体的形式,赋予每一栋建筑一个对外造景、对内借景的内向性建筑空间,使建筑内外空间趋向交融、多样化。
同时在入口、教学楼及中心轴线位置底层架空,设置部分公共的功能房间、活跃的建筑空间、以及丰富多变的景观,使整个校园底部形成相互渗透、可以自然过渡的连续空间。